日期:2025-05-12 00:02:12 标签:
很多人认识李卫,最初是通过电视剧《雍正王朝》,这部剧让李卫一夜成名。随着《雍正王朝》热度的飙升,接连有了《李卫当官》和《李卫辞官》等一系列专门讲述李卫的电视剧。然而,遗憾的是,这些作品中的李卫,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差距甚远,全都是戏说和虚构的产物,完全是“异想天开”的创作。
以电视剧《雍正王朝》为例,它无疑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,无论是剧情的编排还是演员的演技都值得称道。然而,剧中李卫的形象却与历史中的李卫相去甚远。剧中描绘的李卫出身贫困,甚至是一个叫花子,后来被雍正帝在潜邸时期收养,成为了雍正帝的随从,这一设定显然与真实历史背道而驰。真实的李卫可绝不是一个叫花子,他的背景完全不同,事实上,他是一个典型的“富二代”。 李卫出生在江苏铜山(现已划归为徐州丰县),他家族的财富在当地赫赫有名。从小,李卫就身体强壮,机智聪明,然而他并不热衷于学习。因此,科举之路对他来说早已无望。李卫虽出身于富贵之家,但科举的失败让他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,于是他和家人商量后决定“买官”。凭借着家族的财力,他花重金购买了一个员外郎的虚衔,虽只是副司局级,但也算是一个官职。
有人可能会觉得买官不合法,但李卫所做的并不算违法。在清朝,某些富户为了解决财政赤字,确实可以通过捐纳的方式购买官职或者虚衔,所谓“捐纳”指的就是通过捐钱给政府来换取官职,这在当时是合法的。不过,通常情况下,捐纳官职只是买一个名头,能获得实职的机会并不多。然而,李卫显然走了不同的路径,他不仅成功买到虚衔,还在不久后顺利得到了兵部员外郎的实职,说明他的家底不一般。
李卫刚刚上任兵部员外郎时,便迅速被提拔,调任为户部郎中,正司局级,短短两年时间便取得了如此迅速的升迁,显然也不乏行贿之类的操作。这让人不禁怀疑,李卫是否通过行贿等手段获得了这些职务。尽管李卫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,他却能进入清世宗(雍正帝)的视线,这其中的原因无非是时势的需要。
实际上,清高宗(乾隆帝)评价李卫时曾说他“仰借皇考恩眷,任性骄纵,初非公正纯臣”。这句话表明了乾隆帝对李卫出身的不屑,他认为李卫的成功,完全是凭借着“皇考恩眷”。那么,清世宗为何要对李卫如此宠爱呢?答案其实很简单:李卫敢于得罪权贵,不怕触犯利益集团,这是他获得信任的重要原因。
李卫进入清世宗法眼的契机来自一次偶然事件。当时,李卫已升任户部郎中,主管银库。某亲王的部下在收缴国库银两时,额外加收“库平银”,实际上是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。李卫对此极为反感,便多次劝阻,但那位亲王并不理会。最终,李卫采取了非常直接的方式——在一个箱子上写上“某王赢余”,直接暴露了亲王的不法行为。此举让亲王颜面尽失,也迫使他停止了非法行为。恰逢清世宗需要追查国库亏空,李卫的果敢行为为他在清世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。 清世宗即位后,开始实施改革,推动“雍正新政”。但改革必然会触动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,因此,必须有一些敢于得罪人的官员。李卫正是符合这一条件的“硬骨头”。他曾不惧得罪亲王,因此,清世宗看中了他,并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。这也是李卫得以迅速升迁并最终成为巡抚、总督的原因之一。
另外,由于李卫在康熙年间的官职并不高,未参与当时的“九子夺嫡”争斗,反而使他避免了许多政治纷争。清世宗在当时对康熙年间的旧臣并不信任,因为许多人都站队了。李卫没有站队、背景干净,因此,清世宗能够放心地使用他,而李卫也明白,只有站在清世宗一边,他才能有更好的未来。 李卫虽然文化水平不高,但他却有着卓越的办事能力。在担任浙江巡抚期间,他大力整顿私盐、修筑海塘、打击盗匪,表现得非常出色,赢得了清世宗的高度评价。李卫之所以能够步步高升,离不开他实际的能力和清世宗的慧眼识才。 总的来说,李卫能够平步青云,与当时的大环境密不可分。康熙年间的内斗使得清世宗对旧臣缺乏信任,也急需寻找新人来推动改革。李卫敢于得罪权贵、背景干净,并且能力出众,这些优势让他在清世宗面前脱颖而出,成为“雍正新政”的核心人物之一。